您好,欢迎来到勤工家教【登录】 【免费注册】
浏览量:
 

关于文化课教学的探讨(二)

时间:2015-09-06 来源: 厦门勤工家教 点击:

 










 一、要求严格而又谈笑风生 



附中的老师对于学生的学习要求是很严格的。记得初三学习几何时,教 师叫一位同学到黑板上证题。这位同学在解题中犯了逻辑错误。教师并不当即指出他的错误,而是让学生自己讲解他的证法,在出错的地方教师提出诘问,再经过教师启发,使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所在,自己做出改正。这样就使学生对于怎样算是犯了逻辑错误这个问题,获得了很深刻的印象,以后很难再犯同类的错误。高中物理课每周有一次由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的物理实验课。实验结果总要经过教师审查,发现有不应产生的错误时,教师总要求学生重做,有时一下午两节的实验课需要延长到晚饭时间才能够做完交卷。



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严格的,但在讲课中却往往是谈笑风生。这方面最为学生熟知的是教英文课的赵乐溪先生。他给高中二年级讲选修的英文长篇小说。课本是《威克斐牧师传》,他第一堂课一上课先把小说第一章第一句按英文原文读了一遍,然后就说:这句话如用文言文翻译出来,就是:“余之择妻,犹余妻之择嫁衣,不求表面之光华,惟求性质之耐久耳。”他这一句话还没有说完,学生就哄堂大笑起来。



附中很注意对学科兴趣的培养。当时的选修课除上述中英文方面的课程外,化学方面设有定性分析,物理方面设有高级物理。如果没有高级物理这门课,恐怕我后来上大学就不会选择物理这个专业。当时高二开设的必修物理课,用的是在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指导下编写出来的一种美国课本,里面尽是些杠杆、滑轮、’机器、仪表之类的东西,和我们的兴趣不很相投。后来到了高中三年级学“高级物理”课,教师采用一本大学课本,讲解了牛顿力学的基本内容,我才知道物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基拙科学,对它发生了浓厚兴趣,下定了报考大学理科物理学系的决心。



二、培养多方面才能 



附中的教学还很注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才能。当时各个年级几乎都有一些同学自愿参加的文艺社团,出版壁报,演出话剧。记得初中一年级时,班上几个爱好文艺的同学就结成一个小组,出版了一个文艺刊物。刊物取名《葵心》,当然是“朝向光明”的意思。我曾写过一个历史剧投稿,剧本的名字是《绨袍》,写的是战国时期范雎、须贾的故事。



初中毕业前,同学们感觉理化两门课学得不好,一同去找教务主任王仲超先生,王先生立即答应亲自给同学补课。讲到化学中的气体定律一段,王先生却找了包括我在内的3个同学,给我们事先做了辅导,要我们去给同学讲。我们虽然讲得不好,但在讲课技能方面却受到了很大锻炼,在领会知识方面也较单纯听老师讲收益更大。我之所以后来终身从事教师工作,并且能够乐此不疲,和少年时期受到老师们这样的培养,是大有关系的。



高一文学文课中,夏先生讲诗,也鼓励同学们练习做诗。少年无所顾忌,当时就写了一首“咏菊”的五言律呈交夏先生批阅。不料想夏先生下次课竟 将我写的这首诗抄在黑板上,当众批点。并且向同学说:“你们班同学有人能写诗,你们也可以写呀。”在夏先生的批语中,写了大意记得是“髫龄得此, 殊属不易”的话,给了我很大的鼓励。我在夏先生晚年有时仍写些诗送给先生审阅。夏先生看了很高兴,说:“你一个学理科的人居然还能写旧诗。”实 际上没有夏先生多年来的指导,这恐怕是不可能的。



由于附中教学的这些特点,80年来,附中不但为祖国培养了大批的科学家、文学家和革命干部,还培养了各种各样的杰出人才,例如当今中央乐团交响乐队的著名指挥李德伦同志,就是附中的校友。



当时北师大附中毕业生文化科学基础课学得扎实是全国闻名的。那时燕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都有附中毕业学生成绩优秀者可以免试或经甄别试验即可入学的规定,而很多附中毕业班同学却宁可放弃这些免试升学的机会,而去投考当时即已蜚声全国的清华大学。当时清华大学每年只录取新生约300人,而报考学生约数千人。清华每年录取的新生中总是师大附中和当时南方几所著名中学如南洋中学、扬州中学的毕业生占比例最大,而 附中毕业生在清华录取人数则常常占第一位。

 

上一篇激情孟夫子 下一篇关于文化课教学的探讨(一)